集体居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任何一个实体、机构、学校、杂志、研究中心,或者更为直白地说,任何一位设计师,只要乐于对建筑行业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分析的话,都不能不在其兴趣和研究当中让家庭、集体居住以及因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占据一个中心的位置。每一种观点和每一个建筑设计方面,无论是大型工程还是景观设计,无论其重点是都市以及都市所面临的问题还是较小规模或者单个空间的问题,都必须解决人类社会必须以一种聚集和相互关联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所产生的要求。如果我们将北美由于二项式的家—汽车方式而造成的独门独院的房屋以及发散的城市布局排除在外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在20世纪所经历的就是一个多层住宅楼模式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模式作为一个先进的和现代化社会的象征而在全球范围传播,也同时满足了工业化城市以及当代特大城市生活的双重要求。在这种普适性的前提下,对相应模式的争论很明显将是不会轻易停止的,相关的分析、类型学和集合方式的各种变化、实验、在国际上的传播等活动也同样会是毫无止境的,并对从东方到西方广大区域内当代住宅的各种假说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冒着过度简化风险的前提下,尝试以某种极端综合的方法将焦点集中在一些在当下不断成为热门话题的问题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硬件和软件

每一个集体住宅项目都包括一个特别的建筑解决方案,以便能够保持实体和建筑学之间的一致性,并根据建筑项目预计的使用人群确定建筑物内部具体的使用方案和生活方式。如果这两个方面不能得到均衡的协调和计划,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对建筑物本身的寿命以及建筑物内部的居住人群产生负面的影响。在保障性住房的情况中,这一点就显得尤其关键,即使有了高质量的建筑解决方案,作为一个地方弱势阶层过度集中的核心区域,只要对使用的计划不够得当,就会导致所提供的建筑,或者建筑物所在的城市的这一部分地区,成为无法居住的地方。

2. 规模的问题

多层住宅楼由连接各个部分的原子核组成,例如楼梯、电梯、过道、走廊和住宅单元等。但是,这种模式不能够毫无鉴别地和没有条件地到处复制,因为建筑物的大小和范围在住宅单元的数量和楼层的数量方面已经给定了诸多的限制:不是建筑方面的限制,而是使用方面的限制;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巨大的建筑将一定会导致生活质量和室内条件的下降。因此,项目的规模必须要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是内在的,也是与项目所在的城市环境相关的;住宅建筑既不能当做纪念碑,也不能存在任何的特殊性。

3. 区别和复制

不附加任何特色一味地全盘复制,或者将住宅建筑标准化,使其变为另外一种可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这两种方法都已经被证明无法创建一种雅致的都市风格、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独有的身份以及一种归属的感觉。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变化和差异问题直接与每个人希望对自身存在的认可和把家作为一种个人变迁和体验的载体密切相关。__

4. 对土地的附着性

我们所说的城市,是一种在水平方向上连成一片的街道、广场、花园和为社区以及聚集场所所使用的其他地方,而我们对寓所的理解,则是一处私有的和独立的美好空间,在城市和寓所之间的关联,必须能够把建筑物视为一种媒介,一处混杂的场所,能够将明显相互对立而并存的现实世界所产生的“相互分离”状况或者说矛盾完全地消除。对于一个多层的住宅建筑来说,对土地的附着可以包括商店、各种服务业、一些不需要住宅那样私密性的区域,让住宅里的人们可以有机会相互认识和交往。

5. 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

作为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住所,家必须能够适应当代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行为方式。例如,虽然家庭曾经代表着牢固和充分稳定的核心,但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需求和习惯应该在寓所具有的类型分布性上有所反映,使得家庭核心乃至整个家庭毫不费力的进一步划分和分离成为可能。同样,当代居所应该能够方便地利用居家办公的新机会,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反映和适应我们社会在使用和装饰上越来越快的不断变化趋势。

6. 耐久性和长寿命

像任何一种产品一样,住宅楼也有预定的生命周期。但是,在一栋接近生命周期终点的住宅楼里居住同时也就意味着在一种明显破败的状态下生活,而且不可避免地也会让住宅楼里的生活变得贫乏,并且带来都市退化的问题,不幸的是,这一问题正是困扰着许多当代城市边缘地区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住宅建筑设计应该确保建筑物能够有一个体面的老化过程,同时又易于维护,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建筑物在都市环境当中的作用和形象。

7. 环境的必要性

全球范围内35%的能源需求的目的是为了当代住宅的需要,例如房屋的冷却、加热、照明等。很明显,如果我们能够在短期内成功地在新建筑的建造和原有建筑的整修方面充分而广泛地利用建筑物整体可持续性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就能够极大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并降低整体的能源消耗。而且这种要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逼迫我们立即采取行动。

马尔科·卡萨蒙蒂

封面及索引下载

马尔科·卡萨蒙蒂简历下载